筑梦的路上劳动最美,逐梦的路上致敬不凡。中医药发展这条路上始终有他们的身影忙碌,这是对责任最平凡的释义。是他们用汗水绘就劳动最美好的注脚,用臂膀扛起责任,用真心回馈社会,用勤勉装点世界,择一业则终一生,是他们以劳动者的名义,坚守岗位中医人的初心,砥砺前行。
礼赞奋斗者 致敬中医人——特别报道当代著名中医张计锁
走向世界,凭的是实力,靠的是疗效。惟其如此,中医药才能行稳致远!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立足解决人类健康难题,为深入宣传中医药的改革创新成果,2024聚焦中医药特殊成就人物,特别关注当代国医名师张计锁。在悠悠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更多符合社会,符合人类的科技不断涌现。在中国中医药领域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很平凡,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他很普通,却影响了一大批人追随,为中医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就是张计锁老师。
张计锁(1949—) 字:伟。男,山西省灵石县人,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初中毕业后因受文革干扰而辍学,后随著名中医(岳父)刘庆森学习中医,出师后在乡村行医多年,1979年依据国家【78】56号文件精神经全省统一选拔考试择优录取,并颁发医师职称证书,又于1981年在山西省晋中卫校“中医经典著作进修班”学习一年,再经省自考取得大专学历,现为副主任中医师,任职于山西省灵石县中医院;中华中医学会会员;中华临床医学会常务理事;专家百科国医名师;张仲景博物院优秀专家成员;中医药文化传承导师。
从医近40余年,临床以治疗中医内、妇科为见长,尤其擅长治疗外感热性病,危急重症,妇科疑难杂症,并对急慢性肝炎、肾炎、妇女不孕症具有较高疗效,在妇科方面创立“分步疗法”,并注重因势利导,曾多次参加全省及全国的学术研讨及交流会,撰有10余篇医学论文均于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中“论妇科不孕症治疗三步法”被山西省晋中地区评为92年“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二等奖,山西省“优秀论文”三等奖,又于98年收入中国中医药优秀学术成果文库——《中国特色医疗新技术》一书,并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98年获得第四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国际优秀成果双项奖;93年曾参加编写《中华效方汇海》一书,并被聘为本书之编委;于1995年以来被收入《全国专科名医选编》、《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特技名医》等多部辞书中;并于1998年经卫生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专家审评委员会授予“中国特技名医”荣誉称号,颁发了荣誉证书及铜匾。于1999年晋升为副主任中医师,亦是我县中医界有史以来第一位高级职称获得者。并享受省专家津贴待遇。系中华中医学会会员;中华临床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于2009年7月退休,为响应党和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伟大号召,创建天石中医研究培训中心及门诊,任中心主任;于2016年更名为“灵石县达生堂中医诊所”;并一直从事临床及理论研究工作。2017年6月“灵石县达生堂中医特色疗法”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审核、评定,被列入灵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又于2017年12月经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审核、评定,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张计锁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年经审核评为“中华中医世家人才”,并入编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的《中华中医世家人才信息库》,并颁发证书。现该所正面向医、教、研为一体的全方位良性发展。2024年3月灵石县达生堂中医诊所经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审核通过被授予“中医药文化传承基地”。
主要业绩: 在半个多世纪中医临床理论的研究实践中,力争创新及填补中医学术理论之空白。并在中医原创思维的基础上建立“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临 床以治疗中医内、妇科为见长。尤其擅长治疗外感热性病、危急重症、内、妇科疑难杂症,并对急、慢性肝炎、肾炎、妇女不孕症、肿瘤等病具有较高疗效。尤其在妇科方面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并注重阴阳气血的相互消长,因势利导,动静结合及中医生殖轴理论,创立著名的“分步疗法”。积极参加全省及全国性的学术研讨及交流会,撰有10余篇医学论文均于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中《论妇科不孕症治疗三步法》、《妇人滑胎的分步疗法》、《优生优育与中医妇科分步疗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医妇科理论创新和临床特色。另外《论妇科不孕症治疗三步法》被山西省晋中地区评为92年“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二等奖,山西省“优秀论文”三等奖,又于98年收入中国中医药优秀学术成果文库——《中国特色医疗新技术》一书,并被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该论文及余研制的《麝香猪油膏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获得第四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国际优秀成果奖双项”。 《优生优育与中医妇科分步疗法》被《中国医学创新发展》一书收入。
另外《〈伤寒论〉拾遗——太阳病酒后辨症论治》于2003年获得“光明杯”全国名老中医经验交流大会“中医药成果优秀论文奖”。从而填补了《伤寒论》太阳病酒后无证可辩和无法可依,无方可用的空白。1993年曾参加编写《中华效方汇海》一书,并被聘为本书之编委。于1995年以来先后被收入《全国专科名医选编》、《中国特技名医》、《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时代楷模系列丛书《共和国的脊梁、名人风采卷》、《影响中国的学者》等多部辞书中。于1998年经卫生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专家审评委员会授予“中国特技名医”荣誉称号,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及铜匾。又于2004年经人民日报海外版网络信息部“中国名院、名医、名药”评审组严格审核,荣获“中华名医”荣誉称号。于2010年1月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全省首届医疗行业“百优”,“十佳”网络评选获得“百优医务工作者”称号。曾多年多次评为本院及县级模范及先进工作者。于2004年创建“天石中医妇科研究培训中心”。为了拓展扩大理论、临床研究之领域,故于2011年更名为“灵石县天石中医研究培训中心”。“灵石县天石中医研究培训中心门诊”于2012年经灵石县卫生局批准并注册登记。
于2008年元月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08中医人聚会”荣获“2007中医药事业特殊贡献奖”;于2007年《山西中医》杂志“名医风采”专栏“基层名医张计锁”整版报道。于2009年被收入《国医年鉴·中医名人榜》书中。又于2012年经专家审核,被收入《中国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品牌博览·中医名医卷》一书,同时颁发“中医名医”证书及纪念奖牌。2015年荣获“大医精诚”牌匾及证书。2024年4月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授予“中医药文化传承导师”荣誉称号。
张计锁半个多世纪的从医之路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余同新中国共同迈入七十华诞,而从事中医生涯则已进入天命之年,在这半个多世纪的从医经历中,我由一位农民之身份转变成一名“赤脚医生”(乡村医生),又由赤脚医生成为国家全民专业技术干部;终成为灵石县中医界有史以来第一位高级职称获得者(副主任中医师),从而也尝到了一位师承制中医人的酸甜苦辣,并书写了数十年的从医经历;余既是中医的爱好者,又是一位中医的受益者;既是一位中医的践行者,也是一位中医临床有效科学的见证者;同时还是一位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及特色疗法技艺的传承人及文化自信的坚守者!基本经历并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变迁的历程。
一、天赐良机,矢志学医
1965年,余以优异成绩考入灵石县中学,但初中刚刚读了一年,适逢文化大革命冲击而辍学,致使提前二年毕业,而在无奈之下被迫返乡务农。正当学业处于茫然绝望之中;天赐良机,偶然的一次机会中经人介绍对象,并经了解其父刘庆森系北京中医学院六四届毕业,时为汾西矿务局张家庄煤矿职工医院工作,唯独家庭成份为“富农”。于是使我不由地回忆起1960年12岁的姐姐因病早逝,农村缺医少药,国家穷困,家庭经济窘境,其惨景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并使我对医学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励志学医,服务大众,实为余之期盼!故决心背负“阶级路线不清”之思想包袱和精神压力,并于其女刘爱英早年定婚。婚约既定,岳父深知余之心结,于是打破旧的“传男不传女,传儿不传婿”之旧的传统观念;并将《医学三字经》、《中医基础理论》等中医书籍送余学习,同时还进行了文化测试,并再三叮嘱:“学习中医首先要有吃苦拼搏精神,其次还必须要有仁心仁德啊!”至此其既是余之岳父,同时亦是余之恩师;既是余之婚姻之缘,亦是余之终身的中医之缘。就在岳父的引导、启发,点拨释难下,踏上了学习中医之生涯。其时农村正值党中央号召“全国农业学大寨”之际,根本无条件脱产学习,白天只好利用田间地头及劳动休息时间强记硬背,夜间加班加点,鸡鸣冷月,黄卷青灯至深更半夜,且得岳父精勤教诲,推云拨雾,指点迷津,对晚辈爱护有加;就这样,数年间余以超人之毅力,顽强拼搏之精神,将北京中医学院之教材,由基础理论到《内经》、《伤寒》等经典著作全部读完。有时还利用业余时间及田间地头为群众义诊,同时受到了群众之赞誉和信赖!
二、摇身一变,由一位农民转变为农村赤脚医生(乡村医生)
任何事物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在1972年4月的一天,也是余一生第一次的转折点,大队支部书记同主任约余谈话,诉及大队卫生所存在的问题:“因现任医生服务态度及技术水平太差,群众反馈不满情绪过强,经群众推荐你到大队卫生所担当医务工作,现经干部研究决定,让你半日制从事卫生所医疗工作,半天坚持参加集体劳动,并争求余之意见”。余闻之,立即表示“同意”,并表示服从领导的工作分配。同时表示感谢群众及领导干部对余的信任和支持,一定努力办好所安排的工作任务!第二天到卫生所领到保健箱及部分急救药品,立即投入到百姓治疗疾病的服务中。但对余来说,虽然有了临床实践的机遇及平台,但是此项工作乃是关乎人的生命健康的大是大非的重大问题,并非如同儿戏呀!对毫无临床实践经验的我来讲,顿感肩上的责任之重大,故心中暗下决心:这一仗只能胜利,不能失败。首先从战略上,必须具有“仁心仁德,完全为人民服务之精神,赢得群众之信赖;从战术上,坚持以中医中药为主,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对于危急重症,采用中西结合为原则。临床治疗中如履薄冰,胆欲大而心欲小,战胜患者疾病。同时继续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临床理论知识,努力达到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之效果!就这样有求必应,风雨无阻,不分昼夜,对危重急病守候观察疗效,并定时上门随访。同时每天还坚持半日制的集体田间劳动,由于通过一年的辛勤工作,无论从服务态度及医疗技术都赢得了群众及干部的赞誉和首肯。第二年经群众大会讨论同意,干部决定,成为一个全日制脱产赤脚医生,经过七年的辛勤的拼搏和努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其间曾兼职农办高中红医班教师,传承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及技艺,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及学生的好评!
三、全国选拔考试,初露锋芒,脱颖而出
天时,地利,人和是决定人之命运的三大要素。1979年是余第二次的人生重大转折点,国家因十年文革动乱,中医处于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乏术。余依据中央78【56号】文件之精神,经全国选拨考试被择优录用。并颁发中医师资格证书。分配到灵石县段纯中心卫生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至此为终生从事中医事业铺平了道路。1981年至1982年经灵石县卫生局指派到晋中卫校“中医经典著作进修班”脱产理论进修一年;其间还聆听了北京中医学院著名《伤寒论》专家刘渡舟、《温病》专家赵韶琴、《内经》专家王洪图、《金匮》专家马雨人等教授对七八届研究生的四大经典的全程授课录音。从而对中医理论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1985年,国家为弘扬中医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号召全国各县成立中医院,余奉命服从组织调动协同李可同志(亦系经1979年经选拨考试择优录用)。创办“灵石县中医院”,曾任医务科主任及灵石县卫校中医班内科兼职教师,并一直坚持一线临床工作。于1987年晋升为主治中医师。又于1999年晋升为我县中医界有史以来第一位副主任中医师,并享受省级专家津贴待遇。其间临床主要对中医内、妇科疑难杂病、危急重证的研究及治疗工作。有好多危急重病,疑难杂证经大医院抢救治疗无效,而放弃治疗的,并判了死刑的患者,今余用中药抢救治愈,同时得到西医之首肯,称为医学奇迹!也有西医认为须手术之病,余用中药保守治愈的屡见不鲜。
1982年因一冬无雪,83年春季温疫流行,小儿肺炎多发,余时值灵石县段纯中心卫生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住院部小儿肺炎人满为患,因系病毒所致,抗生素治疗无效,如遇危重疾患,住院西医便束手无策之时,便邀余会诊,经余用中药治疗抢救均获成功治愈,无一例死亡。
案例分享
案例一:春温(邪入营血),西:肺炎(肺心脑病)
刘某,男,五岁,灵石县牛家庄村人。1983年因肺炎住院,并经西医治疗无效,且病情危重,高热不退(因该患儿病情特殊危急,未邀余会诊),神昏抽搐,半身上、下肢活动受限,西医诊断为“肺心脑病”,并建议转上级医院救治。患儿出院后,临时将其抱到本村外祖父家,准备收拾行李转院之际,患儿抽搐复发,情急之下,有人建议邀余诊治。余随视之,患儿高热,体温39.5℃,颜面潮红,神志昏迷,双目上视,四肢抽搐不停,饮食不进,小溲深黄,大变秘结,三日未行,舌绛无苔,脉沉细且数。余诊为:“春温,邪入营血,肝风内动”。书方大定风珠汤,养阴潜阳,熄风止痉,方药:生地12克, 元参12克, 麦冬12克 ,白芍15克,生鳖甲12克,生龟板12克,生牡蛎12克,天麻6克,羚羊角3克(分冲)丹皮6克,钩藤6克,广地龙6克,炙甘草5克,一剂,水煎频服,嘱其母立即购药,余便离去归院值班。顷刻,患儿之母又邀余诊视,并诉及医院梁姓西医告之:“该患儿脑内已经感染化脓,赶快转大医院抢救为是,否则用中药治疗恐将患儿性命延误死于其手”!余闻之,并告患儿父母:“该患儿脑中并非化脓感染,而是温病热邪伤阴,肝风内动而致,切勿误听西医之说,否则转院,因路途遥远,加之交通不便,唯恐途中有失!如想转院,待抽搐停止,病情缓解,方是上策”!其父听余言有理,并立即煎药频频灌之,结果应余之言。翌日,应邀再次出诊,其母主诉:“首煎尚未尽剂,患儿神志清醒,抽搐立止,真乃神效”!余言:“现巳病情趋稳,可以转院了”。父母见其子服用中药治疗取得如此之良好效果,便决定放弃转院,继续延余中药治疗,后改用清营汤化裁,滋阴清热,透热转气十余剂而痊愈。
案例二:暑疫(热入营血),西医乙型脑炎
王某,47岁,男,灵石县寨立村人;于1998年8月10日初诊。患者因患“乙型脑炎”,经晋中市某医院抢救14日,终因抢救罔效,故放弃治疗,并嘱其家属:“方法用尽,无法挽回其性命,只能回家待命,准备后事吧”!后经友人介绍,特专车邀余前往救治。时值余门诊值班,只好利用中午业余时间出诊(因该村距离县城50余里之遥),余一下车,视其院内,人群熙熙攘攘,三个一团,五人一伙,互相都在议论什么。走进家中,环视宾朋满座。余视患者深度昏迷,鼻孔中插着胃管,喉部切开,装有三腔管,下有导尿管保留,真可谓三管齐下。余切脉之中,环视房中,众目凝视余身,雅雀无声,期待诊毕表态。切其脉,按之“沉伏细数”,尚似有神。视之颜面潮红,呼吸短促,小便短赤。大便数日未行,舌质绛少苔。诊毕,余告知家属:“此病虽危,但尚可救治,两剂中药,必有转机,唯独药价昂贵,加之奇缺,难以购到”。家属听其可救,众人欣喜若狂,其家属追问:“需用何药,尽管道来,尽力为之”!余云:“犀角价格既贵且奇缺”。家属又云:“此人住院近半月,耗资近4万余元,现医院已放弃抢救治疗,并告知无生还之望,准备后事,先生言之可救,请书方一试”。余书方如下:犀角15克(锉末水煎兑服),羚羊角10克(锉末水煎兑服),丹皮12克,生石膏60克(打先下),元参30克,二花30克,连翘30克,生地30克,栀子10克,川军18克(后下),芒硝10克(冲化),石菖蒲10克,郁金15克,僵蚕10克,川连10克,竹叶12克,麝香1克(分冲),生草3克,二付,水煎鼻饲法。
8月13日,二诊,中午门诊下班后,其兄再次邀余出诊,并云:“其弟药后大显奇效,大便日行五~六次,所下之物,稀黄有沫,臭秽不堪”。余望之,神志由深昏迷转入浅昏迷,呼之有应,可自动张口伸舌,但仍不能语言应答,视其舌仍红绛无苔,脉沉细且数。观其药已中的,病已有逆转之机,遵效不更方,继用前方去芒硝,易大黄为10克,两剂,仍用前法鼻饲。
8月16日,三诊,再次应邀出诊,患者神志清晰,面赤自汗,双目有神,精神转佳,呼之能应,并能正确理性对答。家属言其将胃管及导尿管自己主动拔掉,纳谷尚可,二便通畅,舌质转红,苔现黄燥少津,脉浮且滑数。唯独体温突然升高40℃,自汗不止,家属问及其因为何?余告之:“此谓透热转气,乃为佳象”。在以清气泄热法,方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味,生石膏60克(打细先下),明知母18克,红参12克(去芦),粳米30克,连翘15克,竹叶15克,麦冬24克,川连10克,青蒿15克,丹皮10克,芦根30克,生草6克,三剂,水煎服。
8月20日,四诊,中午应邀再次出诊,余刚下车,在场村民及家属皆称:“真乃神医也”!。患者体温降为37.5℃,每到下午体温38℃,神志清晰,纳谷渐增,二便尚可,舌质红润,苔薄稍黄有津,六脉缓和稍细,嘱病已告愈,上方继用三剂,以清余热,巩固疗效。
后经随访,上方尽剂,患者一如常人,气管已切开近月余,尚有三腔管滞留喉内,又将患者送至原所住医院进行缝合,原经治医生见到患者“死而复生”,颇感惊讶!并问及其家属“如此危重之病,何以得救?”家属回答“经一位老中医,十剂中药而获救”。原主治医师道:“中医之疗效如此之神,真乃医学之奇迹啊”!
体会及剖析:本案例能够起死回生,至今已21年,尚健在。得益于三方面:一,原医院主治西医虽放弃治疗,虽然尚未做到“白衣天使抢救病人生命最后一秒之责”,但给后者的中医治疗抢救留下了空间;二,中介人的介入,使其家属重振希望;并提高了对中医抢救治疗的信念;三,中医之对证施治,力挽狂澜,取得了起死回生的奇迹!同时也提示中医对危急重病早期治疗及科学实质不可替代性!
案例三:湿温案(西:脊髓炎)
霍小燕,女,10岁,山西省灵石县南焉乡人,于1986年8月5日初诊,患者因高烧周余不退,经县人民医院诊断为“脊髓炎”,并经住院治疗罔效,而且病情危急,经内科主任医师会诊多次,一日两次送达“病危通知书”,并建议转省级医院治疗。后经友人介绍邀余到住院部“窃诊”。刻诊:颜面潮红,身热不扬,扪之热甚,体温40.5℃,自汗如洗,汗后身热不退,乏恶纳呆,脘腹痞满,且拒按,四肢活动“0”级,小溲短赤,大便五日未行,苔黄腻且厚,脉濡滑且数,诊断“湿温”。诊毕,余告患儿父母,该病无论西医诊断为何病?,以余之诊断属中医之“湿温病”,适宜用中医中药治疗,若用西医西药治疗,恐留有后患。其家长决定转中医院延余诊治,治以宣肺渗湿,通腑泻热。方药:光杏仁15克(炒打),白蔻仁15克,生薏仁30克,通草12克,滑石粉18克,陈皮15克,白术18克,云苓30克,厚朴10克,竹叶12克,栀子10克(打),二花15克,连翘15克,川军10克,生草3克,3剂,水煎服。
8月9日,二诊,患者上方连服三剂,大便日行3~5次,质稀黄有沫,臭秽不堪,体温38℃,四肢可自由伸屈活动。再以前方去川军,加佩兰、木瓜、僵蚕、蝉蜕、晚蚕砂等药调治月余而痊愈。
后经随访:未留有后遗症。该病西医诊断为“脊髓炎”,顾名思义病位在“脊髓”。中医“湿温”之病,湿邪入侵机体,乃为全身之疾,湿邪应以三焦辨证论治,分消走泄,而病获痊愈,从而提现了中医辨病与辨证论治的整体观,也体现了中医治疗“湿温”病的极大优势所在;同时也认识到单独辨西医之病的局限性的短板之处。
案例四:症瘕,(西医:肝癌)
李某,男,67岁,灵石县静升村人,于2015年11月4日初诊。患者于2015年10月15日体检,经B超诊断为“肝癌”。再经山西省,北京,上海等地大医院确诊为“肝癌晚期”。并嘱“已失去手术最佳机会,其生存时间最多三到六个月”,其在绝望之下延余用中药保守治疗,以冀有一线希望。刻诊:颜面憔悴,善叹息,纳谷尚可,右胁胀且瘾痛,拒按,二便尚可,苔薄白稍黄,右脉沉弦滑数,左脉沉缓且滑。诊断:症瘕(西:肝癌)。B超检查11.2cm×9cm大肿瘤。治疗:疏肝理气,豁痰散结。方药:海藻30克,炙草30克,鳖甲30克(醋炒打),郁金15克,丹参60克,赤芍60克,全瓜蒌30克,鼠妇15克,瓦楞子30克(打碎先下),山慈菇15克(打),三棱10克,莪术10克(醋炒),白术30克,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生半夏30克(打先下),大贝15克,蜈蚣3条,炮甲珠10克,生姜30克(先下)等药加减化裁治疗,至今生存4年之多,现仍开车跳舞,继续坚持服药治疗当中。
四、与时俱进,遵循妇人生殖周客观规律,创立“分步疗法”。
近年来,我国经统计所示,发现出生缺陷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形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故于2005年,我国将每年9月12日定为“预防出生缺陷日”。并同时敲响了优生优育的警钟!余在中医妇科临床工作中,研究总结了造成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及其高危人群。在《内经》“治未病”科学思想的启迪下,并根据妇人生物钟及生殖轴的客观规律,创立“中医妇科分步疗法”。从而提高了临床治疗的精准度。该法经多年临床应用,对预防出生缺陷,提高优生优育,具有显著疗效,并以论文形式正式发表,多次参加全国及全省学术交流及研讨会传承及交流;同时将该法及相关论文送达山西省生殖医学科学研究所传承及推广应用;促进优生优育。
案例五:妇科症瘕,(西医:卵巢囊肿)
韩某,女,40岁,灵石煤矿职工医院职工,于2006年9月10日初诊。患者因少腹胀痛,经B超检查诊断为“右侧卵巢囊肿”(5.8cm×4.9cm);西医妇科建议手术治疗。因患者惧于手术,故延余诊治。诉其现虽有一女孩,期望在生一男孩,假如手术治疗,恐难圆其梦,。恳求用中药保守治疗。刻诊:形体稍胖,颜面少华,纳谷尚可,右侧少腹坠胀,时有隐痛,且拒按,经血延期半月未至,二便尚可,苔黄腻且厚,质黯,脉沉且滑。诊断:症瘕(西医:右侧卵巢囊肿)。治疗:温阳豁痰,通络消症。方药:桂枝12克,云苓24克,桃仁泥12克,红花12克,通草12克,六路通12克,炮甲珠10(打),莪术10克(醋炒)全瓜蒌24克,川牛膝12克,制半夏24克,炙草6克,五剂,水煎服。
2006年9月16日,二诊,患者连服三剂,经血来潮,量较多,色黯有块,余药尽剂,少腹痛止,经行七日而净。继用活血化瘀为法,方药:当归24克,川芎10克,桃仁泥12克,红花12克,川牛膝10克,川楝子10克,醋元胡10克(打),枳壳10克,制香附10克,五灵脂10克,醋蒲黄10克,炙草6克,三剂,水煎服。
2006年9月20日,三诊,三剂尽剂,经B超再次检查囊肿已消,患者惊喜,诉其囊肿已如此之大,西医要求手术之病,中医竟用八剂而愈,尚不知中药有如此之神!余诊其脉,六脉缓和,视其苔薄白,质红润,余无它苦。继用补肾益精,以培生殖之本;方药:熟地30克,菟丝子30克,覆盆子30克,补骨脂15克,沙苑子15克,韭菜子15克,盐巴戟15克,仙灵脾15克,当归24克,炙草10克,五剂,水煎服。
2006年9月26日,四诊,上方连服五剂,再以前方加入炮甲珠10克,通草12克,六路通10克,石楠叶15克,三剂,水煎服。
2006年10月23日,五诊,诉其经血延期十日未至,偶有乏恶纳呆,身倦嗜睡,二便尚可,苔薄黄,脉沉滑稍数,两寸独大。经尿检(+),继用和胃安胎法而安,后经随访,顺产一男婴,终圆其梦。
案例六:继发不孕案
宋某,女,28岁,山西省交口县回龙镇山头村人,于2014年3月10日初诊,患者婚前曾做人工流产一次,婚后两年不孕。曾经山西省某医院做试管婴儿两次,均未成功。故延余诊治。刻诊:体胖,面色少华,纳谷尚可,少腹喜暖畏寒,经血三月未至,苔薄白,脉沉且迟,诊断:闭经,不孕(西医:继发不孕)。治疗:暖宫调经。方药:熟地30克,当归24克,醋白芍30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吴茱萸10克(冷水洗),乌药10克,桃仁泥10克,红花10克,川牛膝10克,制半夏18克,香附10克,醋元胡10克,益母草15克,泽兰叶15克,炙草6克,三剂,水煎服。
2014年3月14日,二诊,上方连服三剂,经血来潮,色黯有瘀块,少腹隐痛,得温痛减,继用因势利导,活血调经为先,方药:当归24克,川芎10克,桃仁泥10克,红花10克,五灵脂10克(醋炒),醋蒲黄10克,制香附10克,醋元胡10克,益母草15克,炙草6克三付,水煎服。
2014年3月20日,三诊,经行五日始净,少腹痛止,余无它证,继用补肾益精,以培生殖之本。方药: 菟丝子30克,覆盆子30克(打),沙苑子15克,韭菜子15克(打),补骨脂15克,甘枸杞30克,盐巴戟15克,仙灵脾15克,当归24克,熟地30克,炙草6克,五剂,水煎服。
2014年3月26日,四诊,自诉:自感精力倍增,余无它证,继用补肾益精,通络助孕为法,上方加炮甲珠10克,六路通12克,通草10克,石楠叶15克。三剂,水煎服。
按:上三步法连用两个月经周期,后经随访已怀孕,并顺产一男婴。后时隔两年,又延余经复用“三步疗法”,又顺产一女婴。类同此类案例举不胜举,故群众赞为“送子观音”和“婴儿批发基地”!
五、亲身体验中医药之疗效,反对“医不治己之说”
在余刚刚迈入医学之门,恩师(岳父)就说:“作为一名中医如果生了病,就应该自己给自己治疗,千万不能以“医不治己”作掩饰,这样才能认真亲身体验所患之病的痛苦,洞悉内在之病机,如何对症下药,总结临床经验,悟出掌握疾病的客观规律。方可成为上工。”又言:“医不治己,何能治人”!故余在半个多世纪的从医之路中,只要自己及家属子女生病,必亲自诊断治疗,临床感悟良多,苦中有乐,既是中医药的爱好者,亦是中医药受益者,中医药乃是全家健康的保护神!现举以下案例:
案例一:余在1981年8月2日晚,到段纯山头村一位农民杜某家出诊,因一顿晚餐而致中毒性痢疾,归院后,医院抽派参加县医疗队农村下乡巡回医疗,因时间紧任务重,不便用中药治疗,只好吃西药“痢特灵、抗菌优”带病参加。下乡周余,药尽痢止。时隔月余,痢疾复发,余自用芍药汤,白头翁汤化裁数剂而愈。但时至月余,下痢再次复发,犹如妇人经血来潮,反复发作,发作时疼痛里急后重,大便稀溏,脓血相兼,便后不爽,手足逆冷,身倦乏力,体质每况愈下,补涩固脱,痢止腹胀;苦寒燥湿,身体不支,此为用西药治疗所致的“休息痢”,治疗实为棘手。虑其病久及肾,经用六经辩证治疗服用黄连阿胶汤两剂彻底治愈,至今未有复发。
案例二:余妻,于2017年4月3日突发昏倒,不醒人事,经山西省人民医院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兼左侧后交通动脉瘤”。并经介入手术治疗,术后每日下午低烧,体温38℃,头痛,颜面潮红,烦躁不安,倦怠乏力,神智昏蒙,时而清晰,纳谷差,大便秘结,小溲短且深黄,舌质红,无苔,脉沉细且数,住院西医以为“饮水量不足,导致血管痉挛”。余之以为“阴虚所致,乃为西医多日应用脱水剂,导致伤阴,不能濡养经络所致”。故紧扣此病机,让其出院,回家用中药治疗,。急用,三甲复脉汤加减。方药:。生鳖甲30克(打先下),生龟板30克(打先下),生牡蛎30克(打先下),西洋参15克,麦冬30克,五味子10克,生地30克,元参30克,丹皮10克,赤芍30克,青蒿15克,地骨皮15克,炙草6克,三剂,水煎服。尚未尽剂,头痛立止,下午低烧未在复发。后继用三甲复脉汤,加入活血化瘀,止血双向调节半月,而能自主下地活动,。现已身体康复,生活自理,并可做家常事务,从而体现中西结合对危急重症治疗的良好效果!
六、揭示新规律,创新新理论,填补《伤寒论》经典之空白
自《伤寒杂病论》问世以来,中医界世称该书为方书之祖,临证之准绳。故研究伤寒学术代不乏人,或以经解经,或对原文加以串解阐释,均对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使《伤寒杂病论》的学术理论也得到了发扬光大,并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荣昌盛立下了不朽的功绩。然而,因该书出于战乱年间,加之年代久远,不少条文的脱简散失。如:对酒客病太阳(中风、伤寒)论治的条文,只讲到了禁用桂子汤,即“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之则呕,因酒客不喜甘故也”。至于酒客患了“伤寒”,出现什么并发症?其病机及如何辨证论治?则尚未论及,使后人深感无法可依,亦无法可用。故笔者多年来对该证进行了细心的临床观察及研究,同时结合本人亲身体验,深入地进行了病机分析,撰写了《伤寒论拾遗——太阳病酒后辩证论治》一文,填补了《伤寒论》的两项条文,研制了相应对证有效的治疗方剂,从而弥补了《伤寒论》原著的学术及治疗上的空白。该论文于2003年获得“光明杯”全国名老中医经验交流大会,“中医药成果优秀论文奖”。
七、从《内经》“望而知之谓之神”,谈“癌”病的早期诊断
余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并受《内经》治未病及扁鹊给齐桓侯诊病的启发,通过望诊,尤其是通过对患者之目诊,对“癌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及价值。
案例:杨某,男,57岁,灵石县教育局教师,余之好友,因长时间未见面,故于2001年5月6日到医院延余切脉询诊,问及其身体健康状况如何?余在切脉之时,发现其双目风轮(西医角膜白环)彰显,六脉沉滑且数,间有结代。余虑其重病在身,生命处于倒计之时,但又恐将其吓坏,故不敢直言,只能委婉告之:“君有重大隐患在身,应及早经医院做胃镜等仪器检查,并及早治疗,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杨其言“自感身无大碍,能吃,能喝,能干,凭何如此惊诧?”余告其双目出现“风轮白环”彰显,乃非佳兆,杨在三言“自感身无大恙,未必过度多虑。”言毕,便扬长而去。其后杨某于2004年经省某医院检查为“胃癌”,并做“胃癌切除术”。术后经放疗、化疗而罔效,于2005年4月而亡。该例从余发现至死亡4年之久。假设患者是4年之前得到有效诊治,其寿命绝对不是4年的生存期。
八、火眼金睛,明辨是非,坚守“中医优秀文化之道”
余在2008年秋在灵石县新华书店购买到一本书,书名为《科学成就健康》,为方舟子(本名:方是民)所著。并有何祚麻作序,其出版社为”新华出版社”,原以为是高材生写的一本好书,但翻书仔细品味,使余大跌眼睛,原来是一本反中医之书,书中对中医药学进行百般抵毁,扬言中医药学是“伪科学”!并建议国家政府加以“取缔和消灭”。于是余奋笔疾书,撰写《浅谈传统医学——中医药学》,驳方舟子等“传统医学伪科学”。文中对其反中医所涉言论进行了反驳及严厉批判,同时指出传统医学之优势,并以真实案例加以佐证。揭示了当今西医对中医药的不可替代性!并将该论文投寄某报社公开发表。但遗憾的是,当时方舟子为“打假斗士”而知名,故该文未予选刊,而致石沉大海!
九、退而不休,创办“灵石县达生堂中医诊所”
余于2009年到龄退休于灵石县中医院,为响应党和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之伟大号召,创办“灵石县达生堂中医诊所”,并兼任所长职务,一直坚持从事临床一线工作。
承前启后,传承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总结三代人的学术思想及特色技艺——“达生堂中医特色疗法”,于2017年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已达市级。余为第三代传承人。并收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世家人才库”。从事中医生涯50余载,撰写学术论文十余篇,均于省级以上刊物正式发表。参与编写《中华校方汇海》、《实用中西医生殖医学》、《黄芪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并任《实用中西生殖医学》副主编及编委,《中华效方汇海》及《黄芪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之编委。独立完成《达生堂中医特色疗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书(暂属内部申遗资料)。创新传承方法——学历加家传特色疗法,现有第四、五代传承人。
半个多世纪的从医之路,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医之“根”,中医内在的客观规律为“髓”,实为自然科学之真谛!并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变迁的历程!增强了中医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为振兴中医事业守正创新奋斗终生!
耄年颐岁不曾闲,一世悬壶躬杏田。为解民忧兴未艾,倾情病患意尤牵。
仁心济困播慈爱,妙手回天祛疾缠。当赞节风成典范,双馨德医著宏篇。
“五一”是劳动者的节日,奏响的是劳动的赞歌,既是我国亿万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享受国家荣誉的辉煌时刻,更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劳动精神的精华——劳模精神的极好契机。中医药发展这条路上始终有他们的身影忙碌,这是对责任最平凡的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