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中医药文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考

2024-09-10 10:12:06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兼具人文和科学双重属性。中医药学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和防治观,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学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独特价值和优势,蕴含着科学创新精神和健康养生智慧。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中医药文化为着力点,在把握各学段特点基础上,实施课程教案设计和集体备课,是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必然之举,也是创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深入挖掘能够贯穿一体化建设的中医药文化资源

第一,发掘能够贯穿一体化建设的传统文化育人元素。

中医药学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全面、系统、完整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核心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中医药学秉持的生命整体观、身心整体观以及天人整体观,与《易经》《道德经》《论语》《庄子》等古典文献的价值观高度一致。中医药文化“阴阳五行”“天地人三才”理论体现了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中医药文化秉持的“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原则体现了传统文化因时而变、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中医药文化提倡的“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理念是传统文化济世救民、生命至重的人文精神写照。

立足时代特点和现实需要,聚焦中医药文化的传统文化内涵,对其进行时代化、大众化、创新性阐释,使其焕发出文化育人价值,进一步丰富一体化建设的教育内容。

第二,挖掘能够贯穿一体化建设的中医药科学教育元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中医药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健康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民族在医疗保健领域内追求真理的结晶,闪烁着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光芒。

从古至今,历代医家的科学探究和实践创新精神贯穿于整个医学发展历程。如东汉名医华佗注重实践和实验,首创麻沸散这一外科手术麻醉药,并创立五禽戏这一祛病延年的养生功法。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韧勇毅的不屈精神,三易其稿,历时30年终成《本草纲目》这一巨著。我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查阅历代各种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历经数百次失败,才研究发现青蒿素。为测试青蒿素安全性,她又以身试药。

深入挖掘中医药领域科学家事迹,将报国爱民、求真务实、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等科学家精神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提升科学素养、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的同时,助力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第三,挖掘能够贯穿一体化建设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智慧。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健康教育,倡导普及健康生活,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科学普及健康知识。

中医药学包涵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其在遵循阴阳五行的传统哲学理念以及自然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基础上,提出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在健康养生理念层面,既有“辨体施养”“三因制宜”的养生原则,又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等健康养生理论。在实践经验层面,形成了针灸、推拿、按摩、导引、刮痧等简、便、廉、验的健康养生方法。这些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健康中国战略强调的“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存在着天然的契合点和相通之处。立足健康中国战略,在一体化建设中融入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和中医药养生文化内容,引导青少年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依据不同学段特点,设计中医药文化贯穿一体化课程教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以此为遵循,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和把握学段特征的基础上,依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深入远的原则,设计一体化课程教案。

以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事迹为例,系统设计中医药文化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教案如下。

从学生成长规律看,小学学段是播种出苗期。课程设计应以道德启蒙为重点,注重生活“感观”,即所见所闻,帮助小学生实现情感认同。据此,可以“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为主题,结合“我们的中国梦”这一讲教学内容,讲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历程以及她以身试药的故事,通过生动鲜活的故事,质朴感人的情感,使小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鼓励其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并埋下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

中学学段是生长拔节期。课程设计应以养成道德认知为重点,注重概念理解,帮助中学生明晰价值观的内涵。初中学段,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讲教学内容,以史论结合的方式,讲述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攻坚克难,一辈子专注青蒿素的历史,引导学生深刻把握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和重要意义,增强价值认同。高中学段,以“青蒿济世 科研报国”为主题,以屠呦呦事迹为牵引,依据“层递升华”原则,关注知识点背后的学理支撑,并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论述,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树立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的理想。

大学学段是孕穗灌浆期。课程设计应以培养理性思辨和使命担当为重点,注重问题意识和学理意识,并以事理融通实现启智润心,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据此,可以“青蒿素——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为主题,以屠呦呦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的事迹为案例,结合“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相关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思考科技创新为何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关键变量,思考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意义,激励大学生将爱国之情与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转化为个人奋斗的实践行为,积极投身到建设科技强国事业当中。

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创新一体化教育教学模式

第一,与特色资源相结合,打造区域品牌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中医药博物馆能够展现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资源,集知识性、教育性、科普性、趣味性、艺术性、创新性、数字性于一体,能够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展示中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的重要阵地。

以中医药博物馆为依托,聚焦能够贯穿一体化建设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医药文化“仁、和、精、诚”等核心价值理念,兼顾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地设计开发如“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大医精诚济世利民”“笔墨岐黄·中医书法之美”“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等为主题的一体化“中医药文博思政课”,引导当代青少年学生在沉浸式的博物馆现场教学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中华文明“医心仁爱”的为民情怀、“大医精诚”的执着品质、“扶危济困”的奉献精神;培育学生“生命至贵”的仁爱之美、“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阴阳平衡”的和谐之美,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优势,助力增强一体化建设中文化育人的吸引力与感召力。

第二,与学区资源相融合,共建纵横协同贯通机制。

依托学区化办学平台,运用学区资源特色,共建中医药院校与所在区域学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纵横协同贯通机制。

一方面,纵向衔接,打造一体化建设教育展示基地。整合归纳中医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科学教育以及健康养生资源,以涵养文化自信和培养创新精神为目标,举办学术研讨、同课异构、主题演讲、书画展览、实践研修等一体化改革创新活动,探索共建、共享、共研的协同育人模式,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药与一体化建设教育展示基地,推动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纵向衔接和上下贯通。以地处浦东张江科学城的上海中医药大学为例。对标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要求,以培育孵化“中医药未来科学家”项目为抓手,纵向贯通学区内的中小学教研资源,横向融合上海其他医学院校的优质学科和技术资源,将科技强国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另一方面,横向融合,形成多主体协同的育人合力。秉持“横向贯通学校、家庭与社会各场域”的原则,以“大思政课”建设为契机,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支持的各自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一体化。“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研中的领衔作用,搭建“中医药文化+”的跨学科、跨学段、跨学校理论研讨平台、协同创新平台、集体备课平台等教研资源平台。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有效引导家长行使教育权利与主体责任赋能,培育向上向善家庭文化,传承中华优秀家风文化,帮助家长形成协同育人的角色意识。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积极推动社会多元主体协作,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有利氛围,推动形成同向同行、通力配合、立体联动的大中小学、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形成多元主体一体化新格局,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真正扎根社会,融入生活,助力中医药文化与一体化建设提质增效。

第三,与数字化发展接轨,开辟教育教学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大势所趋、发展所向。应积极发挥数字技术的独特优势,在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教育数字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工智能与教学设计、优质课程资源与教学成果共享应用等领域开展深入探索与合作。

比如,以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展示单元”教学资源、“同课异构”等一体化活动网络资源库为借鉴,将中医药文化元素有机嵌入,开展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中医药文化与一体化建设专题研修、交流研讨和实践活动,推进教师的数字化意识、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再比如,以建设虚拟教研室为契机,一方面,突破时空限制,开展跨专业、跨校区、跨地域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线上课程示范教学等活动,努力锻造高水平教师团队;另一方面,运用信息技术,协同共建“中医药文化+思政”的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知识图谱、教学视频和案例等优质教学资源,以数字化赋能教育公平、包容、开放、共享。

《“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指出,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厚植文化土壤,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立足时代特点和现实需要,应进一步挖掘研究中医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点,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涵养文化自信、提升科学素养、促进健康文化自觉方面的价值意义,不断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如有侵权请告知 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