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抗疫征文优秀作品】抗疫归期:江城处处又飞花
抗疫归期:江城处处又飞花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马子霖 记得初至武汉时,遍地白雪,整座城市安静清冷,但一旦踏入雷神山医院的范围,看到的则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当时由于大雪突如其来,许多建筑工人在修缮房顶,更多的在做病房交付前的检查维修。正好趁这短暂的空档,我们抓紧时间做上阵前的准备工作。一切都需要尽快地熟悉起来,陌生的医院地形、陌生的医护工作站、陌生的院感防护制度,以及即将到来的罹患陌生疾病的患者。 交付到我们手上的是仅仅做完硬装修的“新房”,雷神山的建设和运维任务很重,特殊时期并没有足够的后勤人员,开张之前只能靠自己再做一次“软装”。幸好队里大多是年富力强的姑娘和小伙,大家手提肩扛、盘点整理了整整两天,大到衣柜、药架、呼吸机,小到拖鞋、脸盆、手术衣,足足几十吨的物资,终于把“家徒四壁”的毛坯房变成能收治患者的病房。经此一役,队员们不知不觉多了几分袍泽间的亲近感,而病区也忽然真正有了战地医院的感觉。 收治第一批患者的那天,从下午到傍晚陆陆续续来了三四拨患者,总共30多人。有早期发病刚开始发热咳嗽的,也有起病数旬而迁延不愈的,病情轻重不一。最严重的几位患者在吸氧状态下的氧饱和度都很难维持正常。 为了迎接这批患者,队里的医护人员几乎全员出动,在舱里的负责分配床位、登记信息、引导患者、询问病史、发放药品、开展治疗,在舱外办公室的负责书写病历、开具医嘱、准备药物、统筹安排等。子夜0点,我摘下戴了近10个小时的口罩和防护镜,看着脸上的压痕时忽然真实地意识到,属于我们的战斗真的打响了。 治疗开展之后,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如发热、咳喘、口苦咽干、纳差、眩晕等,都与历代中医大家写的书上几乎分毫不差,就连病情变化的规律都有不少相似之处。再细体会几位院士专家所制订的治疗指南,也是理法合度、方药精准,我内心的最后几分不安也随之消散。 诊疗工作一天天按部就班地开展,每人每天一服汤药是必备,根据体质不同、证型变化,随时加以调整。雷神山的中药库非常齐全,无论是常用不常用的、平价还是名贵的中药,都能开具,就像上了战场后发现平日里用顺手的武器都能随时随地供给,让我们这些医生可以有的放矢。除了拿手的本领之外,平时攒的一些“压箱底招数”,但凡对治疗有用的,我们都倾尽全部给患者用。咳嗽厉害的,针刺半小时缓解;阳虚畏寒的,做艾灸、敷贴都能好很多。 眼看患者们一天比一天好,CT片子上肺里的阴影也一次比一次少,隔离舱里的气氛日渐轻松起来。我每次去查房,与患者们讲完病情后,都喜欢家长里短地再聊上一阵,医患关系非常融洽。在每天的相处中,我看到了武汉人的坚强、刚毅、执着、乐观、热情,还有彼此之间可能终身无法切断的缘分。 来到武汉,被很多人称了一声英雄,起初胸中一腔热血挟着些少年心性,我觉得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全然不以为意。待久了,觉得武汉的百姓,尤其是那些做着日常普普通通工作的班车司机、执勤民警、志愿者保洁小哥、维修师傅、送饭大叔等,他们也都是英雄。 临走之际,举目望去,心中却有另一番感悟。没有谁是英雄,大家都只是普通人,只不过我们是救死扶伤的医者,这份职责让我们能在大难之时克服恐惧去共同面对和拼搏。